请输入关键字
EN
她竟然说“我不要上网买!”
时间:2025.07.22

暑假就像一个大西瓜,你想让孩子规规矩矩吃,可他们总想大口啃个痛快。

你精心安排的时间表,没几天就失效了,可孩子自己主导的“快乐时间”里,反而学得认真又投入。

其实,暑假不一定要变成“亲子拉锯战”。少一点较劲,多一点信任,跟着孩子的节奏走,也许效果更好!《父母必读》杂志分享几个小方法,帮助孩子在假期里快乐玩耍与高效学习两不误!

from clipboard

本文作者是“圆子爸爸”郝博伟(“清华圆子爸爸讲科学”主理人),他平时用短视频给孩子们讲科学知识,被网友称为“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”。他同时还是中国电工学会科普传播专家,可持续发展教育未来学院人工智能跨学科教育专家。

对齐“颗粒度”:原来孩子是这么想的!

有一次,女儿发烧了,我带她去医院看病。看完医生后我们拿了药准备回家,路过医院门口的玩具店时,女儿立刻被那些色彩鲜艳的玩具吸引住了。“爸爸,我想要那个!”虽然还病着,但感觉她这会儿看到玩具好像好了一大半。

from clipboard

作为一个自诩“理性”的父亲,我的第一反应是:这里的玩具肯定比外面的贵。所以我随口对女儿说了句等回家上网再给她买,但女儿听后直接崩溃了,开始号啕大哭,情绪完全失控。当时的我既困惑又有些恼火——回家买不是一样吗?!就差几天时间,可以便宜不少钱,就不能等吗?

不过,面对大哭的女儿,考虑到她还在生病,我最终还是妥协了,买下了那个玩具。在回家的路上,我试着和她聊天,问她为什么一定要在医院门口买。“因为我怕回家就没有了。”她的回答让我恍然大悟。原来,在孩子的认知世界里,如果现在不拥有,可能就永远失去了。

就像暑假时,有的孩子觉得好不容易到了假期,就要抛开一切跟学习相关的规则、束缚,及时行乐。如果现在不玩儿,假期过后就没机会了!

当我们用成人的逻辑去要求孩子时,冲突就产生了。我想,帮孩子做好情绪管理和心态管理的第一步,是理解彼此认知的差异,而不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“合理性”。

调整任务:“魔力15分钟”!

“怎么又在磨蹭!”这是我辅导女儿写作业时最常说的一句话,可能很多父母也和我一样,看不了孩子一会儿要喝水,一会儿要上厕所,还经常抠抠手、抓抓头发。

女儿的学校作业里每天都有计算题练习,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完成60道题。但每次开始做作业,她总是拖拖拉拉,经常是半个小时过去了,她可能只完成了几道题。

我经常感到焦虑和不耐烦:这么简单的题目,赶紧做完不就好了吗?孩子到底在磨蹭什么呢?

from clipboard

一次偶然的观察让我注意到,当女儿看到那一大页的题目时,她的表情变得紧张。我听到她在小声地嘀咕:“这么多题,我肯定做不完。”原来,她是被任务的“庞大”吓倒了,她知道这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,对自己缺乏信心。

我尝试着帮女儿改变策略:“那今天我们不要求做完多少题,只做15分钟,好吗?”神奇的事情发生了。没有了完成特定数量题目的压力,女儿很快进入了状态。

15分钟后,她不仅完成了预期的题目数量,而且还有时间检查一遍,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作业。

from clipboard

所以我也在反思,有时候,孩子的“磨蹭”背后是对任务的恐惧和对自己能力的怀疑。作为父母,我们需要调整任务的呈现方式,让孩子感到“我能做到”,对自己有信心,而不是被任务的规模吓倒。当孩子建立了信心,效率自然会提高。


给孩子选择权:避免正面冲突

“该写作业了!把动画片关掉!”这样的命令式语言曾经是我的常用句式,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——女儿会更加固执地继续看动画片。然后我会发脾气,她会生气、委屈、哭泣……

这出戏码在我们家经常上演。

我开始尝试用不同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。一天晚上,当女儿沉浸在动画片中而忽略了作业时,我没有直接命令她关掉电视,而是坐到她身边,平静地说:“宝贝,你现在有两个选择:第一个选择是继续看动画片,但这样你写作业的时间就会减少,可能要写到很晚才能完成,明天上学会很困;第二个选择是现在先完成作业,如果有剩余时间,还可以继续看一会儿动画片,这样你既能按时睡觉,明天上学也会精神饱满。你觉得哪个选择更好呢?”

from clipboard

女儿思考了一会儿,选择了先完成作业。令我惊讶的是,她不仅没有抱怨,反而因为自己做出了“明智的决定”而感到自豪。其实孩子是有能力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的。

作为父母,我们常常希望通过命令来控制局面,却忽略了给予孩子选择权的重要性。当孩子感到自己是决策的主人,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时,他们更愿意配合,情绪也更加稳定。

本文发表于《父母必读》杂志(2025年第6期)。作者“圆子爸爸”郝博伟。

from clipboar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