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,每年3月3日是“全国爱耳日”,这也是在提醒大家保护听力非常重要。当下人们使用电子设备频率较高、时间较长,如何正确保护听力,了解掌握耳科及听力保健相关知识,北京出版集团特别推荐《健康生活从预防开始》一书,邀您一起学习怎样科学用耳。
《健康生活从预防开始》
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著
王凌云 申婧 主编
北京出版社
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家庭的疾病预防健康科普读物。全书包括疾病与健康、饮食与健康、生活与健康三章,共筛选40余个热点话题, 通过问答形式,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进行基础性科普,并提供了实用的建议与提示,帮助读者掌握正确家庭健康管理方法,提升健康素养。本书语言简明晓畅,辅以生动有趣的图解,让健康科普知识离百姓生活更近一步。
说起“耳背”,我们的第一反应恐怕是,这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出现的问题。比如,跟家里的老人说话的时候,常常得大点声他们才能听清楚。但仔细想想,很多年轻人也不是没有过“耳背”的经历。例如,长时间、大音量地使用耳机后,会有“听不清对方讲话”的情况;家人和朋友发现你最近说话的声音变大了。这些其实都是“耳背”的表现。可见,保护听力健康,与年龄无关,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事情。
听觉,是对声音的感知,也是生活中对话交流、休闲娱乐, 甚至躲避危险所必需的。耳,是具有“听”功能的器官。耳的结构非常精密、功能复杂,而且会因受到噪声、疾病、外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造成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。3月3日,因数字“3”好似耳朵的样子,被确定为“全国爱耳日”,这是警醒我们要科学用耳,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听力。
Q1 什么是听力损失?
当双耳的听力阈值不低于20分贝时,就是听力正常。而当一个人不能像听力正常的人那样听到声音时,他就出现了听力损失。听力损失的严重程度不一,从轻度到重度,有的影响一侧耳朵听力,有的影响双侧耳朵听力。如果听力损失极度严重,也就是只能听到一点点声音或完全听不见了,就是耳聋。
Q2 造成听力损失的可能原因有哪些?
造成听力损失的原因,可能是先天性的,也可能是后天性的。其中,后天性的原因可能会在任何年龄诱发听力损失,这些原因包括:
★ 脑膜炎、麻疹和腮腺炎等传染病,慢性耳部感染,耳内积液(中耳炎);
★ 使用某些药物;
★ 头部或耳部受伤;
★ 大量噪声,例如机器或*发出的工作场所噪声;
★ 长时间暴露于娱乐中强烈的声音环境,例如长时间使用高音量个人音响设备及经常去夜总会、酒吧和看体育赛事、听音乐会等;
★ 异物阻塞耳道。
Q3 娱乐中的强烈噪声,正在威胁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听力健康
娱乐中的强烈噪声,包括来自娱乐场所或个人音响设备的高音量噪声,正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威胁越来越多的人,特别是一些年轻人。世界卫生组织估计,全球大约有11亿12~35岁的年轻人由于暴露于娱乐环境的噪声中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。一个人如果在过去的20年中经常出现在酒吧、舞厅、俱乐部、体育赛事场馆或音乐厅等场所,暴露于高音量的社交环境下,那么他遭受听力损失的可能性是未暴露者的3倍。
伴随着智能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,很多年轻人通过不同的音频设备长时间收听音乐,有些老年人通过手机等电子设备大音量收听音乐或看视频,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存在听力受损或损失风险的。长时间暴露于高音量的环境中,会使耳朵的感觉细胞疲劳,出现暂时性的听力损失。当长时间暴露于有规律的高音量环境中,会对感觉细胞和其他耳部结构造成永久性损伤,从而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失。
Q4 使用个人音频设备,要牢记这几点
世界卫生组织强调,要有安全的倾听行为,也就是不危害自己听力健康的倾听行为。那么,在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时,应该注意些什么呢?
★ “60—60—60”原则:即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,音量须小于最大音量的60%,连续使用时间须少于60分钟;
★ 嘈杂环境中不要佩戴耳机:在公交车、地铁等环境中,背景噪声大,这时如果使用耳机,会不自觉地提高耳机音量,而且也容易带来交通安全隐患;
★ 耳机的选择:最好选择耳罩式耳机,这对外耳道和鼓膜的刺激小。耳机的音量应可以自由灵活调控,一旦遇到声响过大等情况可及时调整。